
聯系電話:
聯系地址:
長春市綠園區(qū)皓月大路1170號綠園文化大廈706(皓月大路與升陽街交匯)
公交路線:
14,314,283,245(升陽街站下車),270(綠園區(qū)人民醫(yī)院下車),80,229,262/212,231,
261,280,253(皓月大路站下車)
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發(fā)布時間:
2017-10-10
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的核心是修身做人
2017-10-10
經過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當前的中國綜合國力強大,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民族復興的核心是文化的復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亟待重建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在不同層面重建中國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自信,以文化復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所以,今年1月,中辦、國辦發(fā)布《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一開始就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意見》特別提出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全方位融入各學科教育,無疑給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提供了重要抓手。
在高校開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修課,是《意見》對于高校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明確要求。其實,大多數高校在很多年前就開設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類的人文素質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定的局限。
比較顯著的問題一是當前我們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仍然是一種知識化的教育,二是這種人文素質教育存在泛化的傾向,沒有集中到經典教育上來。在我看來,人文素質教育應該以經典教育為主體,立足于經典,把修身做人當成不可動搖的核心。
回首中華民族歷史,我們的先輩中出現過無數的古圣先賢、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他們都從小熟讀經典,長大后化為自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人格,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這也證明了經典歷久彌新的力量。但令人遺憾的是,百多年來的經典教育的斷裂,當今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往往按照現代西化的學科劃分分解成條條塊塊,如哲學、宗教、倫理、文學、藝術、科技、教育、軍事等。這樣的論述盡管條目清晰,但并不能反映中國文化自身的特點,使學生難以見中國文化的一體大全,不能體現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甚至造成對對中國文化的肢解,形成碎片化認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我建議高校傳統(tǒng)文化通識課或者必修課,應以原汁原味的經典教材為主,其他文化知識為輔來安排課程體系。如果要加,也就是對歷代經典的注釋經過篩選錄下來,與教材一起讓學生研讀。
通過以經典為基礎,闡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促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完善,借以指導自己的人生,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養(yǎng),增強身心素質,學會做人做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扎實的人生實踐中不斷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君子人格,進而希賢希圣、學為圣賢。這應該是高校傳統(tǒng)文化通識課或者必修課的宗旨目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
而實現上述目標宗旨,落實上述根本任務,本著便利易讀起見,可以從儒道佛、諸子中提煉天人合一、安身立命、仁者愛人、孝親尊師、立禮成樂、誠實守信、勤儉廉正、和而不同、明辨義利、經世致用、大同理想、尊道貴德、養(yǎng)生有道、智慧修心、慈悲度眾、兼愛利人、循法成德、令文齊武等主題,從儒道佛經典,諸子著述中選取材料,內容結構以儒為主、道佛輔助、諸子附翼,呈現中國文化的本來面貌,在這種原汁原味的文化熏陶中,實現修身做人、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圖文來源自光明日報
上一頁: